
中国军方在八一建军节当天放出一段视频——直-10武装直升机与疑似美军“海鹰”在台海上演长达一小时的空中对峙,最近距离仅500米。 这场被《环球时报》定性为“高风险挑衅”的较量,远非简单的战术摩擦。当美军直升机从云层中突然切向中国军机左侧时,双方较量的不仅是飞行技术,更是西太平洋两大强国对规则解释权的生死博弈。 美国MH-60R“海鹰”(图1)出现在台海绝非偶然。这种能反潜、追踪舰艇的多用途直升机,通常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或航母起飞。2025年4月美军“威廉·劳伦斯”号驱逐舰穿越海峡时,甲板上就停着同款机型。 值得注意的是申宝证券,目前东北亚只有美韩装备该机型申宝证券,而韩国采购的“海鹰”要等到2026年交付——这几乎明示了直升机的归属。美军选择在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前后抵近挑衅申宝证券,与其说是战术试探申宝证券,不如说是用行动向北京传递“海峡国际法理地位不容篡改”的信号。 中国派出陆军航空兵的直-10而非海军直升机拦截,暴露了更深的战略设计。东部战区陆军航空兵参与台海任务,意味着解放军已将海峡防御纳入“全域作战”体系。这种编制混用既能模糊军事行动性质,又为后续升级预留空间——毕竟陆军航空兵的“误击”可比海军行动更容易被解释为“意外”。 飞行员孔祥辉强调“家门口不容侵犯”的表述,与2025年6月中国外交部“台海非国际水域”的声明形成呼应,实质是将美军行动定性为“侵入式挑衅”,为日后可能的内海化立法铺路。 双方对国际法的撕扯才是问题的核心。美国搬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无害通过”条款,但中国早已看穿其中的漏洞:公约允许军舰穿越领海,却禁止“威胁沿海国安全”的行为。 美军直升机在云层中玩“躲猫猫”后突然逼近,恰恰给了中方“专业性质疑”的把柄。 回顾2025年的西太平洋,类似的危险游戏已成常态。2月中国Z-9直升机(图2)在黄岩岛三米距离逼退菲律宾侦察机,5月东海十天爆发十一场直升机对峙,7月中日战机互相指控“危险接近”…… 这些事件共享同一套逻辑:中国正用“切香肠”战术压缩外军活动空间,而美国则通过高频次“自由航行”维持现状。 但台海的特殊性在于,这里不仅是航道,更牵扯中国最敏感的领土神经。当美军驱逐舰每月规律性穿越,解放军战机越过海峡中线反制时,双方都在赌对方先眨眼。 眼下最危险的并非对峙本身,而是缺乏危机管控机制。500米的间隔对高速直升机(图3)而言不过数秒反应时间,一旦机械故障或操作失误,2016年南海“中美军机相距15米”的惊险一幕可能重演。 尽管美国多次提议建立军事热线,但中国坚持要求美军先减少抵近侦察——这又回到问题的原点:谁有权定义“挑衅”? 从美军直升机云层突袭到中国陆军航空兵罕见出击,这场空中博弈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台海已成为中美规则之争的微缩战场。 美国要维护的是以公约为基础的“全球公域”叙事,中国争夺的则是“核心利益区”的绝对话语权。当两套秩序观在500米空中擦肩而过时,任何一方后撤都意味着战略认输——这才是所有危险动作背后真正的死结。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