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前,那场让印度空军颜面扫地的“5·7印巴空战”,至今仍在国际军事圈里被反复咀嚼。为了挽回面子,印度国内是找遍各种理由来证明,印军飞行员和阵风战斗机没有问题。而最近路透社等媒体报道,印度空军最新又找到了新理由,他们称空战失利的“真正原因”:是情报部门的锅。 他们犯了一个低级到离谱的错误——严重低估了中国产霹雳-15E空空导弹的射程。 据印度官员向路透社透露,当天执行任务的“阵风”飞行员信心十足,因为他们收到的情报明确写着:巴基斯坦歼-10CE挂载的霹雳-15E导弹,有效射程最多150公里。这个数据的依据是中国厂家在航展上标出的145公里的数据。 也就是说,只要“阵风”保持在150公里外活动,巴基斯坦的导弹根本够不着。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巴基斯坦官员事后证实,击落“阵风”的那枚霹雳-15E,是从200公里外发射的。更讽刺的是,印度官员自己也承认,实际射程可能比200公里更远——这意味着“阵风”飞行员自以为的“安全区”,其实早就掉进了霹雳-15E的打击范围。
当“阵风”还在150公里外这个自认为安全区的范围执行作战任务时,歼-10CE早就按下了发射按钮。等印度飞行员发现导弹逼近时,连规避的机会都没剩多少——毕竟现代空空导弹的飞行速度能达到4马赫,200公里的距离,从发射到命中不过几分钟。 确实,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阵风”战斗机吃亏就吃在了低估霹雳-15E的射程之上。不过呢,抛开射程不谈,印度“阵风”被击落,难道仅仅只是因为低估了导弹的射程? 答案显然没这么简单。稍微懂点现代空战的人都知道,导弹射程只是“矛”的长度,能不能精准刺中目标,还得看“眼睛”够不够亮、“大脑”够不够灵。而巴基斯坦这次能在200公里外一击命中,靠的可不止是霹雳-15E的射程,更是一套由预警机、地面雷达、数据链和战机组成的“杀伤链”。
巴基斯坦官员向路透社透露,早在空战爆发前,巴军就通过中国提供的ZDK-03预警机、地面远程警戒雷达以及瑞典制造的“爱立眼”侦察机,构建了一张覆盖边境的侦察网络。这些传感器把战场信息通过巴基斯坦自主研发的DataLink17数据链,同步到了每一架歼-10CE的座舱屏幕上。 简单来说,当歼-10CE飞行员按下发射按钮时,他看到的目标位置,不是战机雷达自己“看”到的,而是整个体系“喂”给他的精准数据。 举个例子。当印度“阵风”刚从机场起飞,巴基斯坦的地面雷达就捕捉到了信号;预警机随即升空,进一步锁定目标的航向和高度。所有信息通过DataLink17数据链猎股网,实时传输到歼-10CE飞行员的显示屏上——这时候飞行员要做的,只是确认目标、发射导弹,剩下的交给霹雳-15E自己追。
反观印度这边,虽然“阵风”本身的航电系统不算差,但印度空军的装备是出了名的“万国牌”:从法国的“阵风”到俄罗斯的苏-30MKI,从以色列的预警机到美国的C-17运输机,各个系统用的是不同的数据标准,信息根本串不起来。 再加上,这些年印度满世界买战机、买导弹,却舍不得在数据链、指挥系统、传感器融合这些“看不见的战场”上花钱。结果就是,再先进的战机到了印度手里,也只能单打独斗,压根就构建不起一整套侦察-指挥-打击体系。 所以,现在印度官员对外放风,把“阵风”被击落的责任全推给“射程误判”,多少有点避重就轻了。毕竟就算他们算准了霹雳-15E的射程,只要体系化作战能力跟不上,“阵风”还是会暴露在巴基斯坦的侦察网络里。
可以说,从这场空战的结果来看,巴基斯坦的胜利绝不是靠运气,也不仅仅是霹雳-15E射程远这么简单。他们的成功,来自情报的精准、体系的完整和战术的灵活。 反过来,印度空军的失败,表面上是低估了霹雳-15E的射程,实际上却是整个作战体系的崩盘。印度空军虽然装备先进,但情报部门对对手武器的误判,让飞行员在错误的距离上冒险;装备虽多,却没整合成一个整体,各自为战;电子战能力不足,面对巴基斯坦的干扰束手无策。这些问题加起来,才让“阵风”从空中优势的象征,变成了200公里外被一击秒杀的活靶子。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