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指出,尽管AI技术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其在SaaS领域的应用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作者强调,AI时代,业务场景和对客户痛点的深刻理解才是成功的关键,而技术只是助力。通过对Gartner的AI技术成熟度曲线的解读,以及对SaaS行业未来发展的预测,文章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股海策略,帮助大家在AI浪潮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因版权原因,原文中的曲线图已删除。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在官网www.gartner.com/cn 搜索)
一、AI技术成熟度曲线前一个月,Gartner刚更新了“AI技术成熟度曲线”。
这条曲线的形状对每一个新技术都适用。一个新技术面世,都会经历一个早期大众及投资人期望值快速上升,然后泡沫破灭逐渐回归稳扎稳打实现价值的过程。
在国内,这也被阿里系的同学称为从“愚昧之巅”到“绝望之谷”的过程。
但我倒觉得不是什么愚昧和绝望,而是新事物发展必经的过程。
我们假设一个新技术没有引起大众和专业领域的注意,虽然没有“愚昧之巅”了,但更可能是完全不冒泡的情况。
回到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个技术的成熟情况:
最火的“智能体”Agent:高处不胜寒,这和大家感受到的一样——泡沫很大,人人都向往用Agent替代工作,可惜95%都是半截子。我并不看衰Agent,只不过不成熟的技术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好在“蓝色”圈圈表示2~5年可以成熟。通用人工智能AGI:则还在爬坡期,离成熟还需要超过10年。这也和业内感知差不多。而在2023年,我们曾经低估了AGI需要的时间。生成式AI:虽然热度在下滑,但还好离谷底不远了。云AI服务:处于上升期,果然是卖铲子的第一个上岸AI原生软件工程:刚刚开始。需要5~10年时间方能成熟。二、AI技术还非常早期最后一条估计出乎很多朋友的意料吧?
今天红得发紫的n8n、MCP、AI编程……这些都还在很早期。我比喻大概就是相当于1957年在IBM实验室诞生的第一个高级编程语言Fortran I.
而后才有70后程序员熟悉的Fortran 77(从1977年开始研发),1972年的C语言,1983年的C++,1990年的Java,1995年的Javascript,2000年的Python……
也就是说,AI应用开发环境及开发语言都还在非常、非常早期。
所以在今年的实战课上,对于AI产品开发股海策略,我更强调对业务侧知识积累;而AI应用技术则是一周就能上手、3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没有门槛的早期技术。
我写的“AI产品工作量公式”:
Coding < 为数据打标签 << 积累业务认知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AI产品中包含的人类智力结晶,大部分都仅仅是Coding技术,就没有啥护城河。因为在大厂的大语言模型面前,所有开发者都获得了平等权利。
所以可以推导出本文的结论——
三、AI时代,业务场景仍然是第一位的是的,你对一个行业(或领域)的深刻认知才有可能带来对某个场景的深度理解。
有了这个理解,才有可能做出有价值的产品。
AI大潮中,C端,特别是出海的C端应用,确实有很多搏“快”的新机会。但B端软件从业者要考虑一下这是否适合我们?
而掌握这些B端业务场景的,往往是既有软件和SaaS公司——他们在过去十年、二十年中与客户在每个业务场景上反复打磨,有的甚至参与到客户的核心业务中。
(当然,这一切对做标品的SaaS公司更有利;至于做定制项目的团队,可以考虑利用AI实现更大比例的产品标准化。)
对于toC AI产品来说,也许速度还有些作用(例如形成网络效应、消费者使用惯性等)。
但toB AI产品占领市场的关键不是“快”,而是稳扎稳打。在每年获得新客户的同时,能保持高续约率和金额续费率(与NDR接近)。
如何能让客户愿意连年续约和增购?有这样三点:
产品有价值:如上文所述,这来自创始人和产品经理对客户业务及场景的理解让客户感知到:通过场景包装客户容易理解的业务价值替换成本高:B端网络效应、品牌粘性、替换的IT成本及业务成本,再加上AI时代的“数据飞轮”(用产品的组织越多、数据越多、效果越好)总结:AI泡沫与SaaS场景AI的泡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与历史上所有新技术革命一样,有泡沫的波峰才有沉淀的波谷,有沉淀的波谷才有应用普及的长坡厚雪。
大家都常说“客户第一”。但如何体现客户第一?
—— 在客户的业务场景中帮客户解决他头痛的问题。
所以技术永远是第二位的,占第一位的永远是客户的场景和痛点。
因此,2023年初GPT3.5大火时,我才会写下这篇:SaaS商业逻辑大于GPT技术逻辑。
这个道理其实与“是不是AI”一点关系也没有。
SaaS公司很幸运,掌握了服务行业或领域里大量的业务场景。所以北森才能宣布同时在做40个HR领域的AI产品。
AI是助力,业务场景才是根本。
此外,在去年我的实战课上,我也预测了2025年中国SaaS触底反弹。今年,从北森2025新财报、小鹅通盈利冲刺上市的新闻中,我们这群泡在水里的创业者应该能够感受到春江慢慢变暖了。
但不会是2021年那样的投资泡沫,而是更脚踏实地的创造客户价值,以及企业精细化经营带来盈利的过程。
上图来自2023年1月份本号的《新年文:中国SaaS有没有希望?(及未来3年推演)》
我当然不是什么预言家。只是因为在SaaS领域创业6年后,又做了7年知识沉淀。我看到的信息更完整;而每家成熟期的SaaS公司的财务情况是完全能够提前1~2年大概率推断准确的。
所以,站在2025年8月26日的今天,我可以很确定地讲:从财务层面、从技术层面、从市场层面都可以看到——2025~2027年,SaaS公司机会多多。大家加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吴昊@SaaS】,微信公众号:【SaaS白夜行】,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股海策略,基于 CC0 协议。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