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书单 安联
读一本书 懂一段史
学堂君:在遍地炮坑的上甘岭阵地,一位将军蜷缩在煤油灯下,用满是硝烟味的手指翻开日记本——这并非电影镜头,而是秦基伟将军持续15年的战场经历。2013年,这本近80万字的《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分上下两册共969页,收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三大历史阶段的原始日记。这是一本颠覆你对“名将”认知的战地日记,非常震撼。
《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
秦基伟 著
新华出版社
出版年 2013年12月
豆瓣评分:9.1
1952年10月14日,美军向上甘岭倾泻30万发炮弹,平均每秒6发弹。当范弗里特自信能以200人代价6天夺下山头时,秦基伟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判断:“敌人一只眼盯着五圣山,另一只眼必窥视我的西方山”。这份战略预判,成就了战争史经典案例,他死守西方山按兵不动,粉碎美军声东击西之谋,用兵如神跃然纸上。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超越时代的战术创新:
坑道革命的先知者:力排众议推行“打斜眼、少装药、紧填塞”坑道工事,将士兵藏进大山腹腔。他在日记中比喻:“当敌人爬到身体上时,我们像孙悟空钻进敌人心脏里打”。
“喀秋莎”魔术师:仅凭24门火箭炮,创造“停车便打,打完就撤”的闪电战术,10次出击毫发无损,歼敌占战役总数过半。
步兵打飞机开创者:一句“打不下来也要撵到高空”的豪语,催生113团四天击落11架敌机的奇迹。
最震撼人心的,是电话里那句嘶吼:“15军流血不流泪!打光了也在所不惜!”钢铁意志穿透纸背,至今铮铮作响。
这本书有个很特别之处,就是书中有些“不合规范”的文字:“值得”写成“知得”,“马虎”成了“马胡”,“汇报”误作“会报”,大段文字甚至不见一个标点符号。若以现代出版标准衡量,这些“谬误”早该被编辑修正。但本书编者选择保留所有“瑕疵”——因为正是这些笨拙的笔触,才让大家看到一个放牛娃向一代名将蜕变的真实轨迹。
“始读觉得好笑,读着读着却肃然起敬”,一位旅政委在读后感中坦言,“这些文字本身就是文化化石,烙印着一代人的精神长征”。从仅读《百家姓》的农家少年,到淮海战役炮火中研读《孙子兵法》的指挥员,秦基伟用翻破三本四角号码字典的狠劲,完成了从“军事粗人”到“谋略家”的涅槃。
周总理曾精准评价他是 “文化人中的没文化人,没文化人中的文化人”。
图书实拍
为何这本书取名为“本色”?
忠诚的本色:被俘时拒换“脑子”,笑骂叛徒“不孝的东西,老子一穷就要换?”
求知的本色:从私塾辍学生到读破兵书,刘伯承赠的派克钢笔被他视若珍宝
坚韧的本色:文革下放农场睡木板床,被战士喊“老秦”仍笑谈劳动
人情的本色:十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却将苦难炼为“活着干,死了算”的豁达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将军回忆录,而是一部用硝烟与墨汁写就的成长史诗。同时也真实记录了那个战火年代的历程。日记完整记录平汉战役、渡江战役、上甘岭战役等30余场战役实况,包含行军部署、战术运用及战地生活细节,书中附有历史照片与手稿影印件。非常难得,喜欢的一定不要错过。
---------- 完----------
秦汉史、唐宋史、明清史等,点下方查阅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