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俄军士兵潮水般涌入顿涅茨克地区的要塞“红军城”时,他们准备好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巷战。然而,眼前的一切让他们傻眼了,整座城市静得出奇,除了零星的抵抗第一资本,几乎是一座空城。就在同一天,基辅方面却抛出了一个让全世界都摸不着头脑的论调:红军城陷落之日,就是乌克兰胜利之时。

为了啃下红军城这颗硬钉子,俄军从去年7月开始投入超过11万大军,包括王牌第90坦克师,在炮兵和空军的掩护下,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发动猛攻。俄军高层信心满满,原计划一个月内解决战斗。但乌军早就在城内构筑了坚固的永久性工事,驻扎了四个重型装甲旅在内的超过五万精兵。战斗一打响,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血肉磨坊”,双方围绕每一个据点反复拉锯,战况惨烈到令人窒息。
第一资本
僵持到今年春天,急于打开顿涅茨克地区局面的俄军再次发动大规模总攻。尤其是在最近的8月,一次精准打击摧毁了乌军的指挥部,造成数十名高级军官阵亡。防线松动后,俄军趁势突入核心区,到了10月30日,终于控制了城区大部分战略要地。俄军赢了,但又好像没完全赢。

乌克兰的算盘打得比谁都精。他们早就意识到,死守一座城池进行被动消耗已经不划算。一位名叫克莱门特·莫林的法国军事分析家提出的理论在基辅得到了实践:在开阔的平原上进行机动作战,更能发挥乌军的优势。所以,这根本不是一次溃败,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转移。在俄军包围圈彻底收紧之前,乌军的主力部队如精锐的第155机械化旅早已悄悄撤离,奔赴扎波罗热和哈尔科夫积蓄力量,准备成为下一轮反攻的铁拳。代价是惨痛的,原先驻守的五万大军,最终成功撤出的不到五千人。但乌克兰高层显然认为,用一座物理上的城市和巨大的伤亡第一资本,换取主力部队的保全和战略上的主动,这笔买卖值。

真正的杀招被乌克兰藏在了城外。当俄军的11万大军被死死牵制在小小的红军城动弹不得时,乌军在城外的反击开始了。在红军城以北的郊区,乌军第33旅和第93旅对突进的俄军机械化部队迎头痛击,甚至发起了凌厉的反攻。他们不仅巩固了新的防线,还一举夺回数个村庄,铲平了俄军耗费数月才打出来的突出部。此前俄军也曾尝试向北进攻,结果在短短几小时内就损失了大量坦克和上百名士兵。事实证明,在平原野战上,乌军确实更胜一筹。
现在,俄军的处境极其尴尬。占领了一座空城,主力却被牢牢钉死,导致在库皮扬斯克、苏梅等其他战线的攻势完全停滞。后勤补给线被拉得极长,上百辆补给车在乌军无人机的猎杀下变成一堆堆废铁,前线炮弹供应量也从每天3000发骤降到1500发。这完全是巴赫穆特战役的翻版,乌克兰用一座城,成功拖住了俄军的主力,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如果说军事上的“空间换时间”还只是第一层,那么红军城陷落在外交和政治层面引发的连锁反应才是乌克兰真正的“大招”。在此之前,旷日持久的战争让欧洲多国显露出“援助疲劳”。然而,当红军城“失守”的消息传开,这场危机被基辅巧妙地塑造成一个强烈的信号,激活了西方盟友神经。华盛顿火速批准了第72批援助,直接从国防部库存中调拨“海马斯”弹药和大量装甲车。紧接着,国会通过了高达240亿美元的追加法案,解除了对射程超过300公里的ATACMS远程导弹的禁令。这种级别的援助是乌克兰在过去任何一次胜利时都未曾获得过的。欧洲方面,法、德、波兰三国领导人也签署联合声明,承诺提供长期支持并重申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
泽连斯基曾说第一资本,只要乌克兰全境未被占领,基辅就可以宣布胜利。这句话在红军城的易手中得到了最深刻的诠释。乌克兰主动放弃了城市的包袱,在战场上转向更灵活的机动作战,更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利用一次看似的“失败”,为自己争取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支持和谈判筹码。俄罗斯军队赢得了一场战术上的胜利,却在战略上陷入了更大的被动。他们占领了一座空城,却可能因此输掉整个棋局。红军城的硝烟尚未散尽,但对乌克兰而言,新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